雷军奖学金获得者专访——应德浩
应德浩,2018级印刷工程专业本科生, 2020年雷军奖学金获得者。
学年均分90.3,GPA3.83,排名专业第一
完成一项校级大创结项、一项国家级大创结项
一篇一作中文核心期刊论文、一篇二作EI检索论文以及一项发明专利
武汉大学团委青年志愿者行动促进中心组织培训部副部长
“给你,我的手”关爱留守儿童志愿项目队伍负责人
军运会期间担任新闻发布厅助理
在与应德浩学长见面之前,我内心十分激动与紧张,于我而言,能与这样“大神”级别的人物接触的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。细数着学长获得的一长串荣誉及成就,我心中浮现出很多疑问。他是如何做到能在本科生期间就达到这样了不起的科研成就?他是如何做到保证学习成绩第一的情况下参加各项社会实践?他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?带着这些问题,怀着满腹仰慕和好奇,我采访到了应德浩学长。亲切的话语,谦逊的态度,更让我坚信这份荣誉和成功背后的必然。
第一次见面,学长亲切地和我打了招呼,坐下之后看了下时间,打趣道:“又踩点到了。“简单的寒暄之后,我祝贺他得到了雷军奖学金。他坦言,自己感到十分荣幸,因为他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——多年骨灰级“米粉”,手持手机便是小米10pro,甚至报考武汉大学时也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出于对雷军的崇拜。
让他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自己得奖学金的原因,应德浩给出的回答是:坚持、积极 、乐观。
坚定信念 持之以恒
“本来,我是打算转到计算机专业的。”
作为众多奖项的获得者,应德浩谈起自己的科研经历,离不开李治江老师的引航。
大一下学期,应浩德参加了计算机院的转专业考试。一直对计算机感兴趣的他,认为自己势在必得,但不凑巧,当年的竞争格外火热,应德浩并没有转专业成功。
留在印包系的他,开始另寻出路。他了解到李治江老师的研究内容与他想要学习的内容非常一致,因此主动约李老师谈了一下未来学习的规划,希望得到一些建议。“老师当时就说如果我留在印包系跟着他做科研,一定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。”处于迷茫中的应德浩,看到了一丝希望。
于是,在李治江老师的指引下,应德浩开始步入科研领域。李治江老师对于他,是一位潜心学术、循循善诱的师长,也是科研道路上的引航人。刚开始的时候,有很多专业的问题让刚接触科研领域的他没有什么头绪。但是,只要询问李治江老师,都会很快得到答复。万事开头难,幸有良师相伴。他回忆起科研刚刚起步的那段时光,“有很多次老师深夜还帮我看论文并且逐字逐句指出问题,说实话真的蛮感动的。”
应德浩回忆项目选题的时候,自己并没有很明确的方向。他认为寻求老师的帮助是事半功倍之举,可以很快地帮助自己找到适合研究的细分领域,再加上广泛阅读相关的文献,自己就能大体上把握研究方向了。
老师领进门,修行靠个人,入门后的应德浩慢慢驾轻就熟。被问到如何啃枯燥的文献,应德浩有独到的体会。他觉得一开始看确实会很痛苦,很多术语不知道什么意思。但不用多久,看论文的速度就会快很多。“阅读的多了之后,就会不知不觉地融会贯通,灵机一动的一个想法,可能就会成为创新点。“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2020年初,应德浩得到了一个国家级大创结项的机会。尽管前期的工作已做好,但后期仍有大量的算法工作需要他负责。一直到11月,他的结项论文还在收到反馈意见。
“科研方面,其实我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入了门,学习到为数不多的东西也只是一知半解,但是这一学年做大创项目、写论文和专利的过程也积累了一些微不足道的经验。”
与想象中不同,应德浩学长其实是个谦逊而平和的人。
应德浩的科研方向是自然语言处理。这一年来,他都忙于大创的结项,包括疫情在家的特殊时期。他觉得,在家反而让工作效率变高了,有时可以花一个星期的时间来改一个bug。“我在这种时候就特别执拗, bug肯定是可以改出来的,我还挺享受这个过程。”
和大多数同学一样,应德浩也自称“拖延症患者”。下周二的考试,他将复习计划放到了这个周末。但deadline的临近并没有让他感到慌乱,这几天要复习哪些章节,他心里都有了规划。他认为“拖延”其实是一种高效的催化剂。“我经常9点开始学习,然后学到凌晨两三点。”深夜的宿舍、清晨的图书馆,都有应德浩高效学习的身影。
虽然当初没有转到自己更加擅长的计算机专业,但是应德浩觉得,现在取得的成果,也让他非常满意。
印艺天下,包容万物。印刷工程是个交叉性极强的学科,涉猎了计算机、材料、色彩等方面,这对融会贯通能力有较高的要求,而应德浩正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佼佼者之一。“我自己所做的方向,虽然计算机的一些算法知识可能不如计院的同学,但是将计算机结合本专业的图像、色彩等方面的知识,可以做出更新颖的成果。”擅长计算机成了他的优势,再结合本专业的专业知识,各学科的碰撞迸发出更为绚烂的思维火花。
对于在这个专业的前行方向,应德浩非常赞同李治江老师的建议。“一个是目标明确然后坚持下去,这个是基本,决定方向对不对;另一个就是开阔眼界,多了解技术前沿,这个决定能够走多远。”知难行易,纵然应德浩已经在科研领域积累了一定的成果,他还是觉得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,而坚持下去是最难的事情。对于未来,他还是想继续读研深造。
积极投身志愿活动 实践绘就最美青春
大一假期,应德浩与另外6名同学来到了湖北恩施来凤县圣德文武学校支教。学长告诉我们,听说有机会可以参加志愿活动,他便下定决心不搞形式主义,浮于表面,而要像模像样,不应该只是到了一个地方拍拍照,吃吃喝喝,回来写一篇报告就算完事。他作为项目的负责人,出发前做了不少筹办工作。尽管已有心理准备,但环境的艰苦还是超乎了预期。
那天去的时候下暴雨,车往山上开,就感觉随时要泥石流滑落,那种感觉真的挺恐怖的。到那边之后,和小朋友们住在一起,学长特意提到,学校把唯一有空调的一间宿舍安排给了他们,夏天实在太闷热了。最令人感到心酸的是,那里厕所一天只能冲一次水。
学长回忆起那次支教,时间虽短,但充满了意义。给孩子们办各种活动,给他们买礼物,给他们上课。孩子实在太让人心疼,由于条件落后,师资不好,很多到了读三四年级年纪的孩子,字还不会写几个。
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便是,离开时,一个小男孩听说写信给来支教的哥哥姐姐们会收到回信,就在藏在卫生间,借着旁边一盏昏暗的小灯的光,在那一笔一划写了一封信给他们。信中写到:“武汉大学的樱花是日本人种的,为什么不把他拔掉呢?“
这里的孩子们拥有的不多,没有好的物质条件,也没有好的成长环境,甚至父母也不在身边。然而,只要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一颗爱的种子,或许未来的某一天,就会生根,抽穗,开花,结果,展现出向阳而生的希望和张力。
同时,支教活动能做到事情有限,带给应德浩的体会却很深。本身他们或许读完初中就不会再继续学习,支教的意义就算让他们看到外面更大的世界,插上梦想的翅膀。作为当代大学生,我们应该努力让社会更好,除了在学校钻研学术,更应该扎根于社会,了解社会的各层需求,做一个有情怀、有理想、有血性的大学生。
应德浩便是这么做的,他在校期间,任职武汉大学团委青年志愿者行动促进中心组织培训部副部长,获优秀学生干部,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荣誉称号;担任“给你,我的手“关爱留守儿童志愿项目队伍负责人,项目获一等奖,个人获实践先进个人荣誉称号,军运会期间担任新闻发布厅助理,还参加了武汉大学文旅调研等社会实践。
乐观向上,热爱生活
应德浩学长或许不像我最开始脑补的那样,是一个按部就班,气质沉闷的人。事实上,他的亲切、健谈会让人很想与他交朋友,进一步接触使我更明白,他乐观向上的情绪,对生活永远保持热忱,是他成功的一剂良药。
没有人的成功是一步到位的,刚开始着手科研的时候,也曾陷入迷茫和瓶颈。应德浩学长却永远保持乐观的心态,多与老师沟通,或者是自己死磕,都是他的应对方法。“一个bug要改一星期,钻研外文文献总是枯燥无味的,但是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。” 我试图问他,不觉得很枯燥,很想放弃吗?他的回答是,这是他特别执拗的一面,没有改不出来的bug,对于这个过程,他是享受的。他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有其解决方法,没有必要过度的焦虑,专注,耐心,坚持,一切都会水到渠成。
学长的休息时间和普通的大多数一样,一般就是看看NBA和电竞比赛再加上刷刷虎扑、知乎等论坛。完成学业和科研任务之后,还会偶尔出去吃顿好的,看看电影,给自己充充电。大一期间,参加了迎新、支教、樱花节守门等很多有意义的活动。
提到业余爱好,原本在神坛上被我仰望的形象突然落入凡间,原来大神也会有感到力不从心的事。他透露,大一的时候还能在篮球新生赛的时候随队小组出线,现在却已经是个肥宅了,之前系里联欢会的时候还能上台弹琴伴个奏,现在琴也大半年没拿出来了(哈哈)。他希望自己在不那么繁忙的时候能重拾运动、弹琴的爱好。“大学我们有太多可以体验的事物,尤其身在开放、包容的武汉大学,就更是如此。”尽管他在科研、学生工作等方面有了不少体验,也不敢说自己尝试了所有的可能性,大学的三年里没能在辩论队感受思维的碰撞,成了他的一大憾事。
所以,如果要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的话。应德浩认为:
“值得坚持的事情很多,都可以做出很好的成绩,关键就是到了大二下左右的时候,要明确自己的目标。”
GPA绝不是唯一标准,但老生常谈的是,在参加学生工作或者活动的过程中,成绩不能丢,慢慢地,发现自己的特长所在。
科研学习做的好,就继续研究,保研、考研、出国都可;学生工作玩得转并且喜欢就努力搞学生工作,行政保研乃至之后选调也是好的方向;还有的同学,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要工作,研究了自己喜欢的岗位需求之后,课余时间潜心自学,毕业就拿到了offer,也非常了不起。
对于生活,他绝不将自己局促在教室、图书馆、实验室。他说,“时间长的假期就一定要去旅游了“,奖学金也有一部分会作为他的旅游基金,”看看不同地方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过着怎样的生活,可以给我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“。
学长还建议,在大学期间,好好谈一场恋爱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。他们相识于青协,女朋友的高度自律影响了他。在认识女朋友之前,他甚至没去过图书馆,“我能有现在这些小成绩,很关键的因素就是女朋友让我看到了努力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子的,并且可以乐在其中。”
谈及理想生活的模样,应德浩学长认为现在的生活就很好。诚然,“你若可爱,生活哪里都可爱”,学长的这份淡然,源自于他内心的丰富与充盈。
“鲜衣怒马少年时,且歌且行且从容。”
应徳浩学长选择以奋斗的姿态诠释他的青春,而他的故事不止于此,他的故事在未来,在世界,在更广阔的舞台。
学生通讯员:周琦、邹朋芷
本文内容转自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“WHU印包学生汇”公众号